台中市北區「賴厝廍」於清末日治時期發展成街市,稱「賴厝廍庄」,日治大正九年(西元1920年)改制為「賴厝廍」,二次戰後改制為賴厝里。位於健行路、梅川東路三段路口的「賴厝廍起基福德祠」,起源參閱文化部台灣社區通「台中市北區賴厝廍文創發展協會」〈賴厝廍開基百年福德祠〉(http://sixstar.moc.gov.tw/blog/b2056638/myArticleAction.do?method=doViewArticleNewDetail&articleId=80906 ):創建於清乾隆年間,原位於賴厝廍車路巷(健行國小內),後因颱風吹倒大樹壓垮福德祠,暫奉於元保宮;日治昭和二年(西元1927年)由賴世榮、賴以德擇現址重建。
日治昭和四年(西元1929年)賴大安提供樹苗、劉炎秀親職二顆榕樹,迄今已成雄偉大樹,也列入台中市百年老樹。
福德祠因香火鼎盛,於民國七十三年(西元1984年)原祀之土地公遭竊,遍尋不著下,信眾欲另塑金身供奉,卻遭土地婆婉拒。此舉也驚動遨遊中的土地公,託夢信眾賴萬水、黃萬壽告知所在位置,隔天即前往員林請回安奉。民國七十八年(西元1989年)又陸續擴建老人活動中心、萬壽公園、牌樓等。(前述內容引述自亞洲大學碩士論文《台灣鄉里藥用植物資源之研究,以賴厝廍為例》(2018,廖正淵))
「賴厝廍起基福德祠」在舊有小祠上以四根紅柱頂起大型頂棚,可以做為大型拜庭,也足以保護福德祠不受風雨侵襲;福德祠前也架設平安燈供信眾祈福。
福德祠為傳統小祠,重新上漆整修,顯得古樸莊重。
福德祠門聯「福蔭黎民長吉慶」、「德安梓里永豐盈」。
福德祠內為傳統水泥、裝飾花磚,供桌上石香爐也看得出年代久遠。
祠內神桌供奉福德正神、福德夫人。
民國八十五年(西元1996年)福德祠再次修建,於圍牆上立捐獻芳名石碑。
Info:
地點:台中市北區健行路、梅川東路三段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