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廟方的歷史沿革記載,北安宮始建於清康熙廿三年(西元1684年),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原址位於諸羅北門城外,為鎮守北門的土地公。但在日治時期,日人為了開發阿里山的木材,而強制使用了北門福德祠廟地,用來興建事務所,迫使福德祠遷至現址。日治昭和十一年(西元1936年),台灣總督施行眾神歸天政策,拆毀了嘉義的大小廟宇,在地方仕紳的請求下,僅留下三座:地藏庵、城隍廟及南門廟。佛教廟宇神像多移至地藏庵,道教神像移祀城隍廟,儒教神像移至南門廟。而收歸的廟產則納入「濟美會」(今日的濟美仁愛之家)。北門福德祠的土地公神像則由當時的總爐主迎回家中供奉。
二次戰後,信眾先在原地搭建簡易小厝迎回福德正神像,後於民國五〇年(西元1961年)倡議重建,五十六年(西元1967年)完成廟殿的整修,為現今北安宮後殿。
民國六十四年(西元1975年)因為香火日鼎,內殿已不堪使用,於是增建拜殿。民國七十五年(西元1986年)再度增建,將拜殿改為福德殿,供奉福德正神,後殿則奉祀觀音大士。
嘉邑北安宮中門前石獅被稱為「咬錢獅」,不少信眾將金紙塞入獅口,以此來祈求財運。
嘉邑北安宮備有福德正神發財金,供信眾參拜祈福。
廟門彩繪已被香煙燻黑難辨。
正殿(前殿)主祀福德正神。
龕前拜桌上擺設平安平供信眾結緣。
龕前神桌上供信眾迎請的福德正神金身。
神桌上供奉文、武判官。
正殿主龕祀鎮殿福德正神,前立金元寶,福德正神胸前也掛著金元寶,象徵賜福賜財。
在嘉慶君遊台灣的傳說中,北安宮的土地公也因為義助嘉慶君,而獲得嘉慶皇帝御賜石香爐一座、對聯一副,並褒封官職。故事的概要為嘉慶君一行來到諸羅城外,但天色已晚,城門已關,求宿無門。此時,有一老翁前來告知北門外有廟可供暫宿、以避盜匪。一行人聽從老翁指示,來到北安宮借宿,待天亮才入城,也免於一場劫難。傳說嘉慶皇帝登基後,感念土地公的相助,於是在清嘉慶四年(西元1799年),派遣欽差贈石香爐與對聯,並令諸羅縣令至北安宮迎接。石香爐現收藏於後殿,對聯則懸掛於福德殿神龕的左右。鎮殿福德正神前分立文武判官。
清嘉慶四年御賜對聯。
主龕下祀虎爺公。
主龕前神桌背面特別架設大看板,許多信眾將祈願文、准考證、名片插在板上,希望得到福德正神庇佑。
正殿左右立有大型神尪。
後殿主祀觀音佛祖(觀世音菩薩),同祀藥師佛、福德正神。傳說後殿珍藏有一顆「福德財寶石」,廟方也特別設置「福德財神燈」來供信眾增添財運。這棵寶石的出土有段傳奇故事,民國九十一年的五月三日,有位劉姓民眾往南投的善化堂求問運途,當時包府千歲指示,受北安宮福德正神之託,希望他回老家的神桌下,往下約一尺處挖出寶石,這顆寶石有助於北安宮的發展。開挖的時間為五月十日辰時(上午七至九時),可以卅六柱清香祈請福德老爺相助。劉姓民眾回家後將此事告知父親,因為老家已荒廢卅年,怎會有寶物埋於地下?於是一行人在五月十日辰時先點清香,準時開挖,不久即挖出狀似元寶的石頭。此事傳開,吸引許多民眾前往觀看、無不稱奇!之後,劉姓民眾將此事告知北安宮,並經廟方同意,在農曆的八月十五下午五時,在土地公前擲筊決定寶石的歸屬。當天劉姓民眾與土地公溝通,若要留下寶石,則須連續應允三杯聖筊,若否,則寶石由他帶回。果然連續擲出三聖筊,寶石也由法師安置於後殿的案桌下。事後不久,高雄某宮來北安宮參香,太子元帥扶駕起乩,來到後殿直呼,案桌下有寶!眾人皆感驚奇,因為當時寶石所在並未對外公開。隔年,在土地公的指示下,將此石正名為「福德財寶石」。
後殿主祀觀音佛祖,前為藥師如來。
藥師如來為道教造型,胸前有卍字。
龕前神桌的藥師如來金身。
觀音佛祖左側戴官帽福德正神。
觀音佛祖前福德正神。
後殿右龕祀註生娘娘。
註生娘娘兩側祀助孕、護子的婆姐。
後殿龕前擺設清嘉慶皇帝御賜石香爐。
後殿兩側分立韋馱、伽藍護法神將。
Info:
地址:嘉義市吳鳳北路431號
電話:(05)278-6361
備註:照片拍攝於2012年,目前進行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