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鄞山寺為國定古蹟,主祀定光古佛為閩西汀州客家族群的普遍信仰。清道光初年,因為汀洲移民日多,於是有會館與守護廟的需求。清道光二年(西元1822年),由羅可斌捐地、張鳴崗等捐資建廟,約在清道光四年(西元1824年) 完工,供奉故鄉的定光古佛,做為汀洲人的信仰中心,也做為初到台灣的同鄉暫住之所。清道光廿三年(西元1843年)更換正殿的正、付點金柱,清道光卅年(西元1850年)及清咸豐八年(西元1858年)再增祀觀世音菩薩及福德正神。
鄞山寺自創建以後,廟產日增,爭產、爭奪管理權等事端漸增。清同治十一年(西元1872年)由官府裁示,立碑示禁。清光緒十八年(西元1892年)爭端再起,再由官府仲裁,且立章程示禁。
日治時期,鄞山寺會館功能已漸喪失。二次戰後,成立管理委員會,民國五十五年(西元1966年)整修,民國七十四年公告為二級古蹟,民國八○年(西元1991年)進行修復。
鄞山寺面向淡水河口,傳說位於蛤蟆穴,廟身前低後高。有說法是廟前半月型水池為蛤蟆嘴,寺後兩口井為蛤蟆眼。
鄞光寺因主要建築均維持清道光時期創建樣貌,保存了當時的建築工藝。
三川殿上懸掛三面古匾,中央為「坐鎮海門」,為清同治五年(西元1866年)由進士江有章、江廷章同獻。
「分被東寧」為清光緒甲午年(廿年,西元1894年)重修所獻。
「香拾靈臺」為道光四年(西元1824年)由世襲雲騎衛知臺灣艋舺營參將事江鶴敬題。
鄞山寺正殿古意盎然,木結構、雕刻、彩繪等,雖歷經歲月,仍可看出細緻工藝。「大德普濟」匾為清道光四年(西元1824年)信眾所獻,「是登彼岸」匾落款也是清道光四年(西元1824年)。
正殿共設三神殿,主殿祀定光古佛。
定光古佛俗名鄭自嚴(西元924-1015年),相傳為五代宋初時的高僧,十一歲在汀州隨契緣法師出家,後師事西峰圓淨大師,得道後在汀州弘法。在汀州府武平縣南安巖(獅岩)潛修時為民除猛虎、惡蛟,甚受鄉民敬重。八十二歲時圓寂,多年後汀洲遭匪寇圍攻,定光佛顯聖解圍,朝廷頒賜匾額「定光圓應普慈通聖大師」,並賜其曾住過寺院為「定光院」。被尊為閩西地區的守護神。
正殿左龕祀觀世音菩薩。
正殿右龕祀福德正神。
左護室設功德廳,奉歷代功德主祿位。
鄞山寺廟前右側,建有羅可斌、羅可榮兄弟墓塔,碑上年代為清道光壬辰年(十二年,西元1832年)。
Info: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鄧公里鄧公路15號
電話:(02)2622-8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