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牌樓橫額上寫著「三級古蹟」、「開臺金山寺」,彰顯其歷史地位。據〈國家文化資產網〉資料,金山寺舊名香蓮庵,後改稱長清禪寺,日治時期改稱金山寺;為佛教衍生之龍華齋教系統,主祀觀音佛祖,配祀釋迦牟尼佛、註生娘娘等神明。
〈臺灣宗教文化資產〉記載,金山寺位於「金山面」,因地形似「金」或「人」,取「形開金面」之意。綜合前述網頁資料,金山寺源於清乾隆五十年(西元1785年),為粵籍墾民祀觀音以保平安。清嘉慶年間,郭浡、陳煩、蘇正月等三姓墾戶開拓金山面有成,而自稱為其始祀。俟清咸豐三年(西元1853年)郭姓墾戶獻地為廟基,創建香蓮庵供奉觀音佛祖;清咸豐八年(西元1858年)正式建寺;清同治三年(西元1863年)改建,因地有冷水坑清泉,改稱「靈泉寺」為竹塹文人雅士聚集之所;清光緒十五年(西元1889年)仕紳林汝梅捐資重修,改名「長清禪寺」。金山寺因規模宏大,環境優雅,清光緒廿年(西元1894年)名列新竹八景之一。金山寺右側(龍邊)為竹塹鄭氏的冷泉別墅,別墅右側為放生池舊址,應是現在建金山亭之處。
翌年(西元1895年)日人進入臺灣,金山面為抗日義軍根據地,與日軍多次交戰,金山寺也遭日人焚毀。但因金山寺為地區信仰中心,隔年(西元1896年)即有楊標募資修建,但已不復往日規模;為免日人猜忌,改以「金山面」地名命名為「金山寺」。
二次戰後,住持莊添居(楊標後人)再予修復、增建,為今日廟貌基礎;正殿與左廂維持楊標修建後之建築,右廂已崩塌又再修復。新竹科學園區成立後,遷移舊有聚落,金山寺遂包圍於廠區及學校之中;民國七十四年(西元1985年)公告為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得以保留;民國七十九年(西元1990年)進行古蹟修復,翌年完成;民國八十一年(西元1992年)增建後殿,民國八十五年(西元1996年)安座。
金山寺前埕立天公爐。
金山寺現為新竹市定古蹟,三川門前殿正進行修復工程。
三川門前殿有巨大木柱、柱礎,「出食臺」為珍貴古物。
出食臺上刻有「香蓮庵大清咸豐拾年歲次庚申仲冬立」、「原漳泉南沐恩弟子方仕欽等敬獻」,清咸豐十年為西元1860年。
中門前左右石獅姿態生動,是難得的石刻作品,也是僅存古物之一。
金山寺正殿並不寬廣,主龕前擺設神桌、供桌與光明燈塔。
正殿佛龕素雅,供奉觀音佛祖。
鎮殿觀音佛祖為民國七十五年(西元1986年)以樟木雕刻。
鎮殿觀音前,頭帶佛冠的觀音像。
佛龕前兩側分立韋馱、伽藍護法菩薩。
正殿左右牆面前供奉十八羅漢。
原有十八羅漢遭竊,現存者為新雕佛像。
正殿佛龕上方懸「順天應民」匾,為日治昭和十四年(西元1939年)所獻。
左護廂設有神殿,祀註生娘娘。
左護廂註生娘娘,陪祀六尊婆姐。
正殿右護廂設神殿,祀九玄七祖神位。
自正殿佛龕左右可通往後殿。
後殿為大雄寶殿,正對著正殿背面,有佛陀降生彩繪三幅。
佛陀降生圖,悉達多太子腳踩蓮花。
四王獻缽。
請佛回宮。
新建大雄寶殿,形式為台灣常見廟宇形式。
大雄寶殿十分寬闊,入內需脫鞋;佛龕前也立光明燈柱。
大雄寶殿分設五座佛龕,主龕祀釋迦牟尼佛。
左一龕祀藥師佛。
右一龕祀阿彌陀佛。
左二龕祀文殊師利菩薩。
右二龕祀普賢菩薩。
後殿左牆供奉五斗星君、值年太歲星君神位。
後殿左側偏殿供奉地藏王菩薩及功德主祿位。
後殿右側偏殿供奉目蓮尊者及功德主祿位。
金山寺參拜路線圖供參考。
Info:
地址:新竹市東區金山寺路201號
電話:(03)578-0566
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1985081900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