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慶以後,艋舺因水運之便,商業迅速發展,而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而艋舺自清康熙末年,陸續有泉州三邑(晉江、南安、惠安)移民來台開墾,漸成聚落。三邑人士於清乾隆三年(西元1738年)集資建廟,並供奉自晉江安海龍山寺分靈而來的觀世音菩薩。並在此設立「頂郊」商業中心,掌握艋舺的政經事務,但因與八甲庄(今老松國小)的「下郊」(泉州同安人)敵對、衝突,而在清咸豐三年(西元1853年)發生「頂下郊拚」,將同安人趕到大稻埕一帶。
龍山寺完工於清乾隆五年(西元1740年)坐北朝南,呈回字形,為三進、四合院之宮殿式建築,包括前殿、正殿、後殿及左右護龍構成。
清嘉慶廿年(西元1815年)北部發生大地震,龍山寺受損嚴重,發起大規模重建。清同治六年(西元1867年)再因颱風侵襲,再次整修。日治大正八年(民國八年,西元1919年)因棟樑遭白蟻蛀蝕、丹青剝落,由當時住持福智大師集資捐建,工程歷時四年,奠定今日龍山寺之規模。二次大戰民國卅四年(西元1945年)龍山寺正殿與左護龍遭炸彈集中,除觀世音菩薩像外,幾乎全毀。戰後民國四十四年(西元1955年)才進行整修。後再因火災、地震等,陸續進行多次修建。
龍山寺在創建時,聘請堪輿家張察元相驗地形,認為此處乃「美人穴」,於是在寺前開鑿水池做為「美人照鏡」之用,也藉此保護艋舺風水。但在龍山寺完工後,艋舺經常發生大火,於是請堪輿師查看原因,而有芝山巖開漳聖王廟點燈、在正好照映在龍山寺水池中,因此而有大火。為此,堪輿師就告訴芝山巖居民,開漳聖王廟地基應下移三尺,才得好風水。但下挖後,現出活蜆,而破了風水。而龍山寺的「美人照鏡」也在日治大正八年(西元1919年)修建時填土,為現在的龍山公園。而龍山寺廟門前則留下「淨心瀑布」與龍池。
龍山寺不僅自清乾隆年間起為艋舺地區的信仰中心,在二次大戰期間,民眾遇上空襲皆躲到龍山寺避難。民國卅四年(西元1945年)六月八日晚上,盟軍對龍山寺一帶進行空襲,民眾依舊相約躲到正殿,但因當晚蚊蟲兇猛,因此無人躲在神桌下,才能在炸彈集中正殿時,不僅觀音佛祖未被擊中,也無人傷亡,眾人皆以為觀音佛祖顯靈。
艋舺龍山寺雖經多次修建,但宏偉的廟殿建築仍是文化瑰寶。三川門前的銅鑄龍柱十分精緻。
三川門及龍虎廳石牆的窗刻也精細生動。
三川門前以欄杆遮擋,信眾需從龍門廳進入,龍廳前段為金香服務處,上方的橫樑仍可看出精巧的工匠藝術。
三川殿為主要的拜殿,上方懸掛不少名匾,于右任所書的「光明淨域」為罕見的傑作。
清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柔順利貞」獻匾。
清同治十一年(西元1872年)「界世莊嚴」獻匾。
清嘉慶廿二年(西元1817年)「佛法皈依」獻匾。
未刻年代的「通身手眼」獻匾。
三川殿後方為寬廣的拜庭,中置觀音爐。。
拜庭兩側為鐘鼓樓,後方為正殿及基座,基座中央刻有龍堵,正殿基座前設天公爐。
鐘鼓樓細部可看到精巧生動的剪黏工藝。
正殿開三門,中央供奉觀世音菩薩,陪祀文殊師利菩薩與普賢菩薩,兩側安奉十八羅漢。。
正殿旁左護龍為辦事處與解籤服務處。
左護龍辦公室旁為福智大師紀念堂,謝絕香客進入。大師堂前有交趾陶壁堵。
福智大師紀念堂旁為華陀廳。
後殿共分三大廟殿,正殿共分為七大神殿。中央神殿主祀天上聖母,陪祀太陽、太陰星君。
天上聖母殿上方懸清嘉慶廿二年(西元1817年)「水德揚靈」獻匾。
後殿正殿左一祀水仙尊王。
後殿正殿左二祀城隍爺,城隍爺旁為福德正神。
後殿正殿右一祀註生娘娘。
後殿正殿右二祀池頭夫人,池頭夫人旁祀十二婆者。
後殿左偏殿為文昌帝君殿,共分三神龕,中央主祀文昌帝君。
後殿左偏殿文昌帝君殿左龕祀魁星夫子。
後殿左偏殿文昌帝君殿右龕祀紫陽夫子。
後殿右偏殿為關聖帝君殿,共分三神龕,主龕祀關聖帝君。
後殿右偏殿關聖帝君殿左龕祀三官大帝。
後殿右偏殿關聖帝君殿右龕祀地藏王菩薩。
右護龍正殿旁設太歲殿。
右護龍底、側門旁設有交趾陶虎堵。
右護龍底設月老星廳,也是龍山寺最受歡迎的神明之一,可向月老星君求紅線。
參拜過後,自虎廳出,虎廳出口前設有紀念品服務中心。
Info: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211號
電話:(02)2302-5162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