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馬鳴山鎮安宮資料記載,建廟源起可溯自清康熙元年(西元1662年)。當時有居民奉祀「老朱王爺」,有一天鑾示:「本庄西北方草港有天神駕臨應即前往迎接鑾駕回來供奉。」庄民半信半疑,也派人到草港查看,果真看到海面漂來一艘王船,船上掛一紅綾,上書「代天巡狩五年千歲」。船中載有三尊神像、一只香爐、靈香三支,及靈籤、藥籤各一冊;另有紅綾一卷,上書五年千歲、十二年值年千歲姓氏及聖誕。於是馬鳴山庄民便邀集附近昌南、新厝、芋頭、呂厝、同安、林茱寮等七庄居民共同前往草港,迎回神像等物,在馬鳴山建草寮奉祀。當時神明也曾鑾示:「吾神兄弟奉玉旨代天巡狩,主宰各年行使神事,查察四方,賞善罰惡,除暴安良。」
「五年千歲」與常見的「五府千歲」不同,稱「五年千歲」是因為每「五年」舉辦一次祭典,「五年千歲」實際上共有十二位姓氏王爺。十二位千歲依十二地支的歲次輪值,依序為:張千歲、徐千歲、侯千歲、耿千歲、吳千歲、何千歲、薛千歲、封千歲、趙千歲、譚千歲、盧千歲及羅千歲。又因各自誕辰不同,考量如果個別舉辦祝壽慶典,過於繁雜且有浪費之虞,於是統一擇定農曆十月廿九為鎮安宮「五年千歲」的聯合聖誕。
馬鳴山原名馬龍山,在明天啟六年(西元1625年)即有陳姓先祖率領泉州鄉親來此拓墾。馬龍山包括了頂、下馬龍山和菜園后等地,菜園后北方有馬鞍崙,下馬龍山有翻龍崙,其間沙坵起伏連接,堪輿家美其名曰「馬龍相會」。日治時期誤植為「馬鳴山」,二次戰後村民原有意正名為「馬龍山」,但考究「馬鳴」二字,與佛教「馬鳴菩薩」同名,寓意深遠,於是就沿用至今。
清康熙元年(西元1662年)建草寮奉祀後,再改建為木造廟宇,並經數次翻修。清光緒十三年(西元1887年),因廟宇破損,當地耆老發起重建,改建磚造廟宇。日治昭和十二年(民國廿六年,西元1937年)再度修建並增建兩側廂房。民國卅五年(西元1946年),因廟宇老舊且不敷使用,倡議重建。於民國四○年(西元1951年)拆除舊殿並奠基,翌年春季完工。民國七十三年(西元1984年)改建後殿,民國八十三年闢建「五年千歲公園」,歷時二年完工。(以上簡介節錄自鎮安宮官網)
馬鳴山鎮安宮三川殿上方日本岐阜市市長獻匾「鎮國安民」。
金香服務採隨喜功德。
馬鳴山鎮安宮共設七爐,分為正殿、後殿與二樓凌霄寶殿。
中央天井設天公爐。
正殿前設有龍堵,許多信眾也朝內投錢幣許願。
正殿前設拜殿,中央供桌為昭和十三年(民國廿七年,西元1938年)所造。
拜殿神桌後方設有藥籤。
拜殿上方有何應欽將軍題匾「忠勇流芳」。
正殿設主龕一座,祀「五年千歲」。
正殿主龕上方「薄海霧光」、清光緒庚寅年(十六年,西元1890年)「澤徧海嵎」匾。
十二年值年千歲姓氏及聖誕。
陪祀李府、朱府、池府、邢府、金府千歲及丁府八千歲。
正殿虎側陪祀馬將軍與馬僮將軍。
後殿為觀音殿,設有三龕,主祀觀世音菩薩。
後殿左龕祀司隸境主。
後殿右龕祀福德正神。
後殿左右兩側分塑十八羅漢像。
前殿背面牆面飾大型觀音浮雕。
二樓為凌霄寶殿,共有上下二層。上層主龕為玉皇大帝,左龕祀太陽星君,右龕祀太陰星君。
凌霄寶殿主龕前分祀四大元帥。
凌霄寶殿下層主龕祀三官大帝。
凌霄寶殿下層左龕祀南斗星君。
凌霄寶殿下層右龕祀北斗星君。
馬鳴山鎮安宮前方設「五年千歲公園」,供遊客散步、賞景,並裝飾許多宗教人物。
公園中最醒目的就是池中的彩繪龍船。
Info:
地址:雲林縣褒忠鄉馬鳴村鎮安路31號
電話:(05)697-3150、697-2045
官網:http://www.royal-lords.org.tw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