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南五穀宮始建於清乾隆四年(西元1739年),時有先民林耳順率領閩粵移民開墾三角店及田寮地區,為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組織五穀王會並興建五穀宮。當時駐於中港庄的武官–福建省台灣北路淡水營管中港庄左部丁伯龍前往對岸恭迎五穀先帝香火,成為閩粵兩籍合建、合祀的信仰中心,並協議每年農曆四月廿五由內庄,翌日廿六由外庄舉行祀典。
清嘉慶二年(西元1797年)五穀王會成員業戶張徽揚、張三及王獻等倡議改建,並向中港社人又武乃買入2525.33坪土地做為廟地,完工時舉辦安座大典,並由內、外庄弟子敬獻「康乃寧」的匾額,但已於重建時損壞。現懸於三川殿上方的「康乃寧」匾,為民國八十四年(西元1995年)復刻。
清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中港生員賞五品軍功頂戴陳紹熙敬獻「萬世仁極」匾,目前懸於正殿主龕上方。後有信眾鑑於廟堂陳舊,共推陳紹熙為總理,林呈祥為經理主持重修。清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完成土角壁、上覆紅瓦的木造廟宇,主祀五穀先帝、配祀觀音菩薩及福德正神,左廊為廟祝居室,右廊做為參拜信眾的團聚所,並立石碑紀念。清光緒年間,本宮管理人將廟宇周圍的土地墾為水田或租予羅壽興建造房屋,以租金做為祭祀經費。
日治時期昭和十四年(民國廿八年,西元1939年),日人禁止民間信仰,將五穀先帝等神像移往郡役所倉庫,廟宇做為日語講習所。當時庄民張來春私下將觀音菩薩及福德正神移往草寮中奉祀。二次戰後,服務於郡役所的陳姓與周姓庄民,將五穀先帝迎回五穀宮,張來春亦將觀音菩薩及福德正神送回廟中。
民國五十三年(西元1964年)成立改建委員會,推舉時任苗栗縣長黃文發及楊恭為主任委員,邱丁成為常務委員主持改建,於民國五十七年(西元1968年)四月落成,為今日廟殿樣貌,殿內石柱與地面多用磁磚裝飾,因為當時本地區的陶瓷業興盛。而民國五十八年(西元1969年)十一月,境內的鐵工廠及玻璃、陶瓷、磚瓦業者,由豐原北龍宮分香爐公仙師奉祀於五穀宮,並於每年農曆九月十二舉行祀典。
民國七十四年(西元1985年)十二月廿八日,由時任苗栗縣長謝金汀主持釋迦牟尼佛安座大典。此泰式金佛高七尺二寸、重一千餘台斤,為泰國華僑鄭錦贊發起、獲得東南亞各地僑民捐款所鑄雕。鄭錦贊為表示隆重,親自到印度拘尸那揭羅城取聖土,又到恆河取聖水及菩提葉等,連同刻有經文的七彩寶銅板與金銀寶珠供於佛前,再由高僧誦經三日,然後擇定吉日開工鑄雕完成。安座之日,亦請來泰國高僧誦經、開光,當時廟殿內滿室馨香,十分殊勝。
民國七十六年(西元1987年)一月,成立後殿增建委員會,並著手進行後殿五穀先帝大神像。民國八〇年(西元1991年)五月後殿完工,三樓供奉釋迦牟尼金佛,左右陪祀文殊、普賢菩薩,此兩尊菩薩以七彩寶銅鑄成,亦為鄭錦贊所奉獻。民國八十二年(西元1993年)十二月,五穀先帝大神像完成,同時舉行一樓及二樓的諸神安座儀式。五穀宮後殿頂層的神農先帝大神像高156台尺(約47.26公尺),為國家文化藝術薪傳獎得獎人林增桶的傑作,為竹南地區的地標之一。巨像兩側亦塑有風、雨、雷、電尊神。
五穀宮廟埕左前方設有石碑牆,上嵌清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及民國九十一年重建碑。
廟前左右護廊前方各立有重建碑與沿革碑。
三川殿內為拜庭,左右設有護廊。
正殿設有五座神龕,主龕祀神農先帝,同祀雷、電、風、雨神尊。
正殿主龕左方陪祀註生娘娘。
正殿主龕右方陪祀福德正神。
正殿主龕左側神龕祀張天師、玄天上帝與城隍爺。
正殿主龕右側神龕祀爐公仙師、池府千歲與法主公。
正殿前設有藥籤、運籤,藥籤源自早年醫藥不足,神農先帝也被視為藥王之故。
後殿一樓設三神龕,主龕祀神農先帝,同祀風、雨、雷、電尊神。
後殿一樓左龕祀三清道祖。
後殿一樓右龕祀三官大帝。
後殿三樓設三神龕,主龕祀自泰國訂製之釋迦牟尼佛。
後殿三樓左、右龕祀文殊師利及普賢菩薩。
後殿二樓設五神龕,主龕祀觀世音菩薩,脥祀金童、玉女。
後殿二樓左一龕祀地母娘娘。
後殿二樓右一龕祀天上聖母。
後殿二樓左右設功德主神龕,供奉歷代聖賢及功德主神牌。
後殿設有文物館,收藏農業時期所用的農具。
Info:
地址:苗栗縣竹南鎮新南里五谷街16號
電話:(037)622-454、626-900
FB:https://www.facebook.com/amy622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