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間多認為貔貅為招財聖獸,而貔貅的由來則有多種說法。
貔貅為上古傳說中猛獸
〈維基百科〉對貔貅有源流上的闡述。最早出現於《尚書∙牧誓》:「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意為希望將士雄壯如虎、如貔、如熊、如罴(ㄆㄧˊ)。貔應為豹屬猛獸,罴為一種棕熊。
《史記∙五帝紀》「敎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黃帝曾訓練熊、羆、貔、貅、貙、虎等猛獸,與炎帝交戰於阪泉。此文所述,貔與貅為兩種蜢獸。
明朝于謙的入塞詩也寫道:「將軍歸來氣如虎,十萬貔貅爭鼓舞。」也將貔貅當作英勇的象徵。
貔貅為龍之九子?
明朝李東陽撰《懷麓堂集》〈卷七十二〉: 「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睚眥,平生好殺,金刀柄上龍呑口是其遺像;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鈕是其遺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是其遺像;贔屓,平生好文,今碑兩旁文龍是其遺像;螭吻,平生好呑,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
此文並未提及貔貅為龍之子。
明朝楊慎《升庵集》〈卷八十一〉:「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一曰贔屓,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龍而小,性好叫吼,今鐘上紐是也。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於獄門。五曰饕餮,好飲食,故立於鼎蓋。六曰蚣蟲夏,性好水,故立於橋柱。七曰睚眥,性好殺,故立於刀環。八曰金猊,形似獅,性好煙,故立於香爐。九曰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於門鋪首,又有金吾形似羙人,首尾似魚有兩翼,其性通靈不寐,故用警巡。」
此文也未提及貔貅。
綜合前述二文,「龍生九子」應只是虛數,龍子數不止於九。其中龍子就包括: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霸下、狴犴、贔屓、螭吻。(《懷麓堂集》) 《升庵集》又提及饕餮、蚣蟲夏、金猊、椒圖等。
貔貅源自民間傳說
所以,自古經典及字典釋義,貔貅為似虎豹的猛獸,也用來形容軍隊。自「龍生九子」的記載中,龍子各各不同,各有喜好,也做為禮、樂器、宮殿、廟宇的瑞獸。
如以特徵來看,貔貅應指狻猊或金猊,為佛座下神獸,或好煙火的金猊。
而在民間,多普遍認為貔貅為龍之一子,性好食金銀珠寶,又有威武神勇之姿,故受命巡狩天宮。而民間傳說,貔貅一日受玉帝召見,因隨地排洩所食之金銀珠寶,玉帝一怒之下拍了牠的屁股,自此貔貅無肛,只食不出。所以民間認為祂為聚財納寶的神獸,將其做為首飾配戴,或置於家中鎮宅、納財。
而貔貅是一種聖獸或分公母,也各有說法。如依「龍生九子」觀點,應不分公母。而貔貅形象也有單角、雙角之分,或以是否公有翅、左腳在前;母無翅,右腳在前來區分。意為公貔貅外出食財,母貔貅無翅鎮宅守財。
至於擺設或配戴方法,也各有說法。例如要開光、認主,不要配戴一對避免打架等。總之,以貔貅招財,還是心誠則靈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