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內柵仁安宮建廟源起於清道光廿六年(西元1864年),時有閩籍人士游番率數十人渡海來台拓墾,抵滬尾(淡水)後,沿溪而上,經艋舺、三角湧(三峽)後至大嵙崁(大溪),再來到下崁。先民臨行前迎奉玄壇元帥金身,藉以護佑平安。初抵下崁又是荒煙漫草、瘴癘橫溢之地,於是建石室奉玄壇元帥,祈求開墾順利、虐疫勿生。歷經十八年,開墾初有小成,感念玄壇元帥神力加被,再建小廟供奉。
經過六十餘年發展,拓墾範圍已從下崁發展至頂崁(內柵),聚落成形。於是在日治大正十三年(西元1924年)由呂球生、簡天養等人倡議於現址建廟,前殿安奉下崁之玄壇元帥,後殿供奉天上聖母。數年後又訂定農曆三月初二為仁安宮主神慶典,並由十姓輪值,十年一輪。
二次戰後民國三十五年(西元1946年)百廢待舉,地方人士倡議整建,但歷程艱辛,至民國五○年(西元1961年)才完成。民國八十三年(西元1994年)因樑柱腐朽、屋頂破損,決議重建。民國八十八年(西元1999年)主體完成,安奉神明後,再陸續購入廟地、擴建成今日樣貌。(上述廟史摘錄自仁安宮沿革)
仁安宮三川門前有大型石雕龍堵。
三川門前石雕、石柱、石獅、壁堵均十分細緻。
中門前置主爐一座,石爐兩側有護爐石獅。
三川殿可見立體的門神雕塑。
金香服務台標示廟中共五爐。
補財庫金每份500元。
前殿正殿分設三座神龕。
正殿主龕主祀玄壇元帥,陪祀關聖帝君及諸神明。
正殿主龕之鎮殿、開基玄壇元帥。
正殿左龕祀馬舍王公(輔順將軍)。
正殿左龕旁的財神木雕。
正殿右龕祀郭聖王(廣澤尊王)。
正殿主龕前有結緣的神符、財寶米與香火袋。
正殿右龕前方空間設有神將神櫥。
後殿應暫做神器、文物擺設之用。
後殿上懸的歷史古匾。
後殿二樓亦分設三神龕。
後殿二樓殿前左右分立千里眼、順風耳將軍。
後殿二樓主龕祀天上聖母。
後殿左龕祀觀音佛祖。
後殿右龕祀註生娘娘。
後殿左偏室奉太歲星君神牌。
後殿左偏室設媽祖斗燈。
後殿右偏室設財神斗燈、觀音斗燈。
Info:
地址:桃園市大溪區安和路1號
電話:(03)388-8500